說明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藝術作品 Artwork / 風景氣象 Natural Scenery / 油畫類 Oil Painting
畫布,油彩 73 × 91 cm
陳澄波
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並在三年級時(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
1927年,再入同校師範科當研究生。1929年畢業後,即前往上海任教,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在個人的創作上,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包括「中西融和」的畫法和「前衛思潮」的探索。
1933年,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次年,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而在創作上,也拋棄一切束縛,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得年53歲。
製作隨感
我們觀察自己,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長短,並且向正確的道路精進,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事吧!絕對不可以擺出老大的態度。經常以活潑的朝氣,盡全力不眠不休地開拓新天地。
作畫時,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認識對象,其次順序便是決定將構圖收拾到什麼程度。「提到構圖,若謹守著比例作畫便僵硬了,果然如此一旦收入畫面,便無法收拾,如此一來還不如以輕鬆自如的態度任筆揮灑更好吧!」
作畫時,或在畫好後,也要對照實物更進一步地一一盡可能修改,畫好的作品不要隨便塗掉,請前輩批評,早點發覺缺點對以後作畫會有很大的幫助。沒有前輩時請教同輩或平常人的感想也不會全無幫助吧!
請人批評自己的畫並且常看別人的畫作都很重要。即使描寫同樣的對象,繪具的使用方法也因人而異,多方參考並努力開拓新技術才好。
我因在上海居住期間,獲得研究中國畫的機會。中國畫中有各種好作品,其中我最欣賞的是倪雲林(倪瓚1301-1374)、八大山人(1626-1705)的作品。前者運用線描,畫面生動;反之,後者則表現塊面的筆觸,技巧偉大。我近年的作品大致受到這兩位的影響。並非有意排斥西洋,但東洋人也不必生吞活剝地接受西洋畫風吧!將雷諾瓦線條的動態、梵谷的筆觸及筆法的運用方式消化之後,以東洋的色彩與東洋的感受來畫出東洋畫風,豈不是很好嗎?
將實物理性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的作品沒有什麼趣味。即使畫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力作畫的結果更好。至少我是這樣想的。(翻譯/顏娟英、王淑津)
─《臺灣文藝》第2卷第7期,p.124-125,1935.7
另刊於1.顏娟英〈勇者的畫像──陳澄波〉《臺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p.47,1992.2.28,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顏娟英《風景心境(上)》頁161,2001.3,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3.顏娟英《風景心境(下)》頁213,2001.3,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此畫創作於1934年,以一種居高臨下的角度來取景、描繪嘉義市郊。在兩棵林木之間,我們看見山腳下遼闊的風景,包括馬路、電線桿、整個田野、聚落,甚至在畫面盡頭正冒著煙的高大煙囪。
畫面近景的兩棵樹一高一矮,右邊高聳的樹木向上生長,如羽毛般散開的枝葉,以近乎於黑色的暗綠跳躍至鮮明的黃色,表現出樹葉間的光影變化;左邊較矮的樹叢,也可以看見不同彩度的黃、白色,來表現陽光的強弱,呈現明暗變化的清楚筆觸。初看會以為是西方的表現主義,或野獸派的手法,但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這正是陳澄波融合中國水墨皴法後,摸索、轉換出可同時呈現線條與色塊的擦筆技法的獨特迷人之處。
文字資料:澄波藝術文化
色群
CFC468
207/196/104
79/-5/46
21/16/73/0
232D00
35/45/0
17/-10/23
70/55/87/69
485716
72/87/22
35/-14/33
67/44/100/38
854D2C
133/77/44
39/21/29
34/69/88/30
E8C73C
232/199/60
81/1/69
11/18/91/0
BC984E
188/152/78
65/7/43
27/37/82/3
647500
100/117/0
46/-17/50
62/36/100/19
265E6D
38/94/109
37/-16/-15
86/52/44/20
8B9B8E
139/155/142
62/-8/4
49/30/44/2
DBC29A
219/194/154
80/4/23
14/22/42/0
色群
色票圖檔
色票電子檔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