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紅花米、話說色語 | 曾啟雄
July 26, 2013
走在台大春天,杜鵑花滿開季節的校園裡,不知不覺地哼出了:「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曲調。春天的溫度,讓人身清心明,上下滿是浪漫氛圍。杜鵑花的古名,叫作躑躅,查了字典,才知道躑躅就是用腳擊地或上、下猶豫不去的意思。躑躅,就是杜鵑花的別名,可是杜鵑花為何會和躑躅的名稱連結呢? 在唐代韓偓《見花》詩裡,有段:「血染蜀羅山躑躅, 肉紅宮錦海棠梨。」此處的山躑躅,就是山杜鵑,花形較小的杜鵑花,白色、紅色、橘紅色的花,詩中是用血比喻紅的程度之色彩,表現整片花海的壯觀。句中的色彩感覺是3D的,全面包圍式的感覺,不是一朵的點狀局部表現。
文人的寫作,是以文字進行的,將自己的感覺轉換成文字,各有其轉換的技巧,表達的韻味亦常因為文字的駕馭差異,讓閱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各有巧妙。「山躑躅」三個字,對不熟悉詞意的人而言,無法想像那是在表達杜鵑花,一旦知道那就是山杜鵑的別名時,很奇妙地就連上古典、歷史、文學的浪漫感覺。
關於色彩的稱呼方式,學習藝術或設計的人,必定熟悉西方近代色彩學裡的曼賽爾(Alber Henry Munsell,1858-1918)表色法裡的色彩命名方式。一般書本中,會描述曼賽爾的色彩表示,是以色相、明度和彩度等三個色彩要素分配量的多寡,所建構的色彩系統概念。曼賽爾用這樣的想法,建立了一個歪曲球狀的色彩立體,用以解釋色彩之間,彼此的關係。在色立體裡,對每個色彩各自對應一個編號,這編號就稱之為表色法,是使用英文與數字的排列方式表達的。標記是:色相明度/彩度(Hue Value/Chroma)H V/C,譬如:5R/6,就是指第五排的色相裡的紅色中,標示彩度6的位置之色彩。
曼賽爾出生於1858年1月6日的波士頓,父親是從事鋼琴的製造業,早年立志要當運動選手,高中畢業後,進入麻州州立美術師範學校(Massachusetts State Normal Art School),在學期間,幸運地獲得獎學金的補助,前往巴黎留學。留學期間,又因為創作優異,被麥蒂奇獎學金遴選前往羅馬,住了一年。返回美國後,開始了色彩的諸多構思。較為所知的是1905年出版的《色彩表記(A Colore Notation)》,明確了曼賽爾色彩表現方法。於1943年,經過美國光學會(OSA)修正後,成為通用的「曼賽爾表色系」。之後,日本工業規格(JIS 標準色票),也於1958年加以些微修正,由日本的色彩研究所PCCS,於1964年公佈為日本色研配色體系。至今,還是有很多的行業或研究,會選擇使用曼賽爾的色彩標示方式表達的。當然,曼賽爾對色彩的標示方式是有缺點的,也有其他不同的色彩表達方式,如相對於曼賽爾的色相、明度、彩度之色彩的要素說法,德國1962年訂定的工業規格DIN色票,則是以色相、飽和度、暗度,決定了589個色相等之做法,兩者明顯不同。曼賽爾的想法影響,後來的許多色彩的想法,歸納於另外一本著作《色彩的基本(A Grammar of Color)》是在他死後,1921年出版的。以有秩序的系統性色名來表現色彩的方法,在色彩複製上,具有較能正確地表達色彩的優點,但也會發生色差、不同的材質,就會出現不同的色彩感覺的差異。而發生當雙方溝通時,如果沒有色票可以比對,光憑文字和數字等記號,是很難依靠想像,核對出色彩之缺點。加上數字和文字組成的標示方式,雖有系統,但很難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厚度的支撐,就像山躑躅般的歷史、文學感之表達。
平素,大家還是以長期習慣使用的語言表達色彩的,如紅牡丹的牡丹紅、水紅阿色(閩南話)、柑阿色、大青色等非系統化的顏色稱呼。語言特色的色彩表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出現有區域性的變化,或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有淡化的趨向。目前使用的語言裡,大都只是限於單字結構的紅、橙、黃、綠、紫、黑、白、灰等,不僅標準語有此現象,屬於方言的閩南話,也出現簡單化的現象。不會像古典文學裡,出現細膩的複合詞之表現。如閩南話裡的細膩色彩稱呼,老鼠阿色、灰舖色等的使用機會,恐怕也只存在老人家間的談話使用了。語言的簡化、單純化,是這個時代的現象。色彩表現用語豐富的時代,如明代時期1637年出版的《天工開物》裡,對紅色的表達,有真紅、水紅、粉紅、紫紅、蓮紅、桃紅、銀紅、鮮紅等的措詞。另外,明代的四大小說之一的《金瓶梅》,紅色的表達,則有紅、大紅、朱、紅紅、赤、絳、朱紅、通紅、銀紅、丹、彤、粉色、茜紅、茜、桃紅、鮮紅、紅馥馥、猩紅、緋紅、花紅、金朱、青赤、粉赭、淡紅、肉紅、胭脂赤、珍珠紅、鶴頂紅等。到了清朝,從曹雪芹的《紅樓夢》裡,對紅色的表現,可以找到紅、大紅、朱、赤、桃紅、銀紅、丹、水紅、絳、赭、粉紅、石榴紅、朱紅、猩紅、紫絳、絳紅、海棠紅、大赤、硬紅、嫣紅等,與《天工開物》出現的詞有部分重疊,能跨過時代重疊表現的色彩詞,意味著這些詞,已經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具有跨越時代的流行特性。尤其,水紅和粉紅、桃紅、鮮紅等,都尚存在目前的流行用語裡,會更有共鳴了。其餘的銀紅、蓮紅、真紅等,則幾乎很少出現。至少,水紅色,在國語或閩南話中,尚屬於現役詞彙,沒想到其起源,卻可以從文獻裡,追朔到明朝。
提到紅字,就會想起紅花,也會想起小孩出生彌月時,送給隔壁鄰居、親朋好友的紅蛋,如今也慢慢消失了。因為雞蛋不稀奇了,自己染紅蛋也變麻煩了。因此收到紅蛋的次數,變少了,生命禮俗也悄悄地改變了。早期,染紅蛋,要到隔壁的柑仔店,買包紅花米或紅番染,回家後,用水稀釋,染在煮好的雞蛋外殼上,分送出去,表示家有喜事。吃完紅蛋的人,手上也沾滿了紅色,帶點喜氣。紅花米的措詞是有點歷史的意思,大約是和植物的紅花有關。台灣較熱,氣候上,無法栽種紅花,因此紅花大都是大陸運來的。因為藥用價值的緣故,目前台灣的中藥店裡,還有紅花的藥材陳列。紅花和中國漢字中的紅字起源,有密切的關連,也是紅色的染料。但是,台灣柑仔店賣的紅花米,並不是早期傳統的植物染料了,而是化學合成的紅色6號。在台南地區,是稱為「紅番染」,標註上,是紅色6號。台灣中部地區,稱為紅花米。閩南話的米,是指很小的、很少的意思,一米米阿,就是很少很少的意思。紅花被採收後,乾燥,體積變得很小,因此和米連用了,叫做紅花米。但是,相信早期的紅花米材料,會和紅花的染色材料有密切的關係,才會被選用、留傳下來了。色彩語言,背後隱藏了許多意義,可是那些意義常會被遺忘了,變成了隱性的。再次被使用時,會有不知道所以然的好感,突襲了色彩的喜好,左右使用上的判斷。或許,也可以說色彩是文化的切片,如在使用色彩的同時,亦能讀出色彩的背後意涵,色彩就不只是單純的色彩而已。深深體會到語言,如果是最後國界的話,色彩加上語言,就是國界的監哨站了。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