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細說台南的威尼斯:神農街色彩 | 曾啟雄
August 30, 2016
走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街道,讓人有種特別的感覺。在日本的白川町合掌造,飄散的是陡斜坡的屋頂造形,整體村莊的統一性材料與色彩形成一致的視覺震撼,令人印象深刻。黃山腳下的西遞村和宏村,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那樣的熟悉和特殊。街道整體形成的特殊氛圍,促成了街道的個性,讓人感到與眾不同。台灣也有過那樣的街道,那是台南的神農街、迪化老街、三峽老街、鹿港老街、斗六老街,除了神農街外,大都是以紅磚堆疊出的街道色彩,台南的神農街是以木材、漆料、洗石形成的清、日街屋老街道特色。在古老時代裡,神農街叫作北勢街或北勢寮,可以說是台灣早期的威尼斯,就在現在的台南。舊稱北勢街的神農街,曾經是台南市的中心街道,繁華過、擁擠過。現在,還保有些微餘韻。
神農街位於台南市的廣範圍的五條港區域內,位於當今台南市的中西區,赤崁樓附近區域。最早源起於清朝康熙末年間,道光二十九年(1849)台灣道徐宗幹的《斯未信齋存稿》〈報場港竣工書〉裡,就記載有:「自港坪起至五條港口,由道籌費開挖,……其五條港直達安平大港,沙礁疊積,用費甚鉅,聚各郊行以貨船並由此搬運,願為挑挖。」,就出現有五條港一詞。五條港就是五條河渠的港口碼頭之意,五條河讓外海的貨物可以直接運入近赤崁鬧區,節省人力開發。隨著府城貿易的發展,五條港附近區域也得以繁榮。
荷蘭人占領時期,安平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與赤崁樓是隔著台江內海相望,赤崁樓旁,居民就圍繞的附近居住。康熙時期,五條港開始淤積。儘管以民間的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等之三郊民間組織,努力維護河道的清淤工作,直到日據時期,五條港終於繁華落盡。五條港像手掌狀分部的五條港的河道,分別為南河港、安海港、佛頭港、南勢港、新港墘港,最後的命運就是被掩埋改為道路。昔日以河道運輸的風情,也因此煙消雲散、沉寂落寞。加上1984年開始的街道改建,讓完整的五條港風貌,被攔劫。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就只剩下神農街,接官亭一帶。尤其,神農街是保存較完整的街道,維持著歷史時間的記憶。清代五條港為府城海外貿易船舶的必經處,當時比鄰河道而建的商家。以狹長而深窄之二樓木製建築,形成街屋之特色。一樓作為店鋪,二樓是倉庫。街屋正面為市街,背面緊臨河渠,商家屋後設有碼頭,以方便工人於街屋後,用垂降繩索之方式裝卸小舢舨運來之貨物。再從屋前,以車馬載運至各地販售。對台灣而言,至今神農街仍能保有清、日當年若干的建築形式與色彩,實難能可貴。可以說已經是台南市的特色,更是台灣的特色。目前的神農街是以關帝廟金華府為發展中心,在2002年海安路開通時,破壞了神農街部分傳統建築,引起當地居民的重視。於2003年5月,成立了「五條港發展協會」除了推動當地的特殊祭祀傳統活動外,更努力活化神農街的昔日風采。現今,配合貫通五條港區的海安路,經常舉辦活動,儼然已經將藝術融入傳統建築古蹟,成為了新興景點。每當夜幕低垂,藝文工作室便紛紛開始展出各自的風采,沿路商家拉開了店門,神農街的新生命再次獲得重生。
進入生活空間裡,最容易被感染到的是那地方整體的形與色,形成後的印象久久不散。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美,是那樣的獨特,不論是房子的造形與色彩,或走在其間,自然散發人文底蘊。台南神農街的特色,建構於完整的老木料和斑駁色彩、洗石子的細緻豐富色彩變化。老建築形式與色彩,儘管近年的道路開發後,遭受到破壞。經過再造計畫的推動與扶持,傳統建築逐漸恢復生機,也吸引了若干藝術工作者進駐,進而帶動老屋活用,使神農街成為台南市新的老商圈。走在街上,飄散著藝文創作工作室的藝術感覺、木家具工作室的木香味、咖啡店的燈光浪漫、沉酣的酒吧店,卻也與老而彌堅的神像雕刻店、老住家並陳,浮現出很奇妙的氛圍。
了解神農街的特殊發展歷史與保存的完整性後,在2010年2月7日,天氣晴朗的白天,雲科大視傳系在主任、筆者帶領的師生與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系小林昭世教授與吉田慎悟教授帶領的師生團隊合流。各自以測色或比對的不同的方式,對神農街展開了色彩的理解,會後也展開了交流與提案發表會分享。雲科大團隊是以SpectroEye分光測色儀進行實際的測色記錄,並輔以NSC的色彩色票進行比對。發現神農街各建築的用色,以白色、藍色的出現量為最多,其次為紅色、黃色、原木材質與淺灰的洗石子材質。但在實際的調查中,經討論後,也發現許多的有待解決處。這些問題都是提供地方色彩調查活動,須解決的課題。如下:
1、許多建築顏色,受到風吹雨打等之自然影響,褪色或髒汙,致使測色結果受到影響,採樣困難。加上同一建築物,牆面的洗石子色彩,卻夾雜著各式各樣小色塊的細石子,很難一一對色或測量數值。還出現相同的一塊磚塊,不同位置就會出現不同的色彩,淺一點或深一點的磚紅色、或雜著不同的泥塊或燒製時的黑淺或色相之色彩變化。在時間流逝後,更讓每間屋子的建材,在不同時代裡,出現有不同程度的整修,也讓色彩正確統計工作,變得更為困難。
2、本次調查使用分光測色儀,色彩數據以Lab值呈現至小數點後兩位。但目前電腦繪圖軟體,只能輸入Lab數值至個位數,使色彩再現無法絕對精準配對。何況,電腦的色彩數值轉換時,由Lab數值轉為RGB值時,容易產生誤差,很難有絕對的色彩再現效果。且實際的建築所被感知的色彩,是反射色;而電腦銀幕的色彩,卻是透過式的光源色,兩者的色彩本質,就不同,具有難以轉換對應的困難。
3.神農街建築實體,均為二層樓以上之建築,由於無法近距測量或比對,因此無法精準對建築的每個部位進行測色。只能對一樓街屋,人體可以接觸的部位,進行比對與測色。
以上問題,在與日本的色彩計畫專家吉田教授的會後討論中,共同發現地方色彩的捕捉,有對實際色彩的對應統計數值色彩與透過人的眼睛,所形成的印象色彩落差問題存在著。前者是微觀的角度、後者是巨觀的觀察,本來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加上,在建構地方色彩的資料時,也不單純僅從建築,就能說明該地的色彩特色的。舉凡居民的生活樣貌,信仰,包含歷史變化,都應是色彩調查的對象。因此,很難以一個單一色相說是那個地方的代表色。較好的解決方式與步驟是透過調查的手段,先區分城市中的哪個區塊,確認了需要色彩統整性的保護或規畫的街區。進而進行四季變化、人為與自然、信仰、生活器物、建築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等分項細緻性調查,彙整其色彩數值後,建立該區塊的代表性色彩群基礎資料。以提供給日後,進行的各項新的追加性設計工作的色彩參考或是規範之具體憑藉資料。由此看來,地方色彩的建構工作,包含了前端的調查與彙整,是屬於色彩專業領域的工作。另外,也涵蓋了完成後的執行工作,恐怕這是政府管理單位與在地居民的政治問題,也可能衍生法律或社區公約的問題。
透過神農街的觀察,晚間熱鬧騰騰,白天卻乏人問津。年輕族群所喜歡神農街氛圍,卻不見得是喜歡上他本身的文化、歷史氣息。也見到了神農街的居民任意塗抹自己喜歡的色彩,特意獨走的現象發展。可以看出,神農街本身的歷史氛圍,正在緩緩變化中,很難說好或壞? 但若要繼續維護並發揚這條充滿歷史價值的街道,需要兩個方向的努力。首先,需要思考如何讓居民重視且願意保留傳統建築結構與當地傳統色彩的鼓勵性方法,其次是對於那些已經無人居住的老舊住宅,如何進一步活化?這是需要公部門長期介入使力的地方,也要社區居民願意配合,才可能維持特色街道的色彩氛圍,展現其風華。另一方面,當地的人口趨向老化,如何吸引青壯年願意留在神農街,也是重要課題。衍生出,於改善該地區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度之同時,如何讓該地區建築的歷史文化氣息持續得以保留之歷史性區域保存共同的難題。除此也深切感受到地方色彩的建構工作,恐怕也很難與其他文化資產保存、街道建築維修、都市計畫等的課題脫離關係,獨自行動的課題。
作者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啟雄